柯文哲市長前兩天再次語出驚人,雖然不是符合主流口味的政治失言,但對關心台灣居住議題的人們而言,更令人寒心。柯文哲市長在台北市一連串的居住正義論壇中逐步下修他承諾的政策目標,從四年20000戶社會住宅完工、變成四年之內開工就好,最近則說因為台北市閒置空屋太多,應該考慮包租代管,蓋太多公宅是「戰略錯誤」...
為了更好的保障人民居住權益,在國際資本自由流動所導致的高房價社會中找到出路,由政府提供公共住宅是一條解決之道。興建更多的社會住宅是一種方式、包租代管(政府租下房東空屋,轉租給社會住宅的需求者,如此降低房東麻煩,增加空屋出租誘因)是另一種方式。
根據巢運的統計,台灣只租不賣的公共住宅數量不到一萬戶,比例是約0.09%,就算小英政府與這些地方首長的政策百分百達標,拉高到二十萬戶,也只有2.3%,離OECD國家的平均11.5%還差得遠!不管是在台北、桃園還是全台灣,公共住宅的數量,並不足以讓人民擺脫蝸居、房奴的命運,而我們都期待政府在這方面能夠多加把勁。
問題來了,今天興建社會住宅和包租代管兩種方式,可以同時進行,一起創造出更多的公共住宅數量,怎麼會因為空屋率高,可以包租代管,蓋社會住宅就變成戰略錯誤了呢?
柯文哲市長說正義應是一個大家討論,而且可以實踐的概念,這我同意,但是柯市長要不要發揮下有話直說的精神,到底為什麼政策跳票?從完工變開工、開工變戰略錯誤,然後又調降囤房稅,這個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好像不是討論、妥協就可以善了的問題吧...
(圖片取自巢運宣導品,內容顯示台灣的超高住宅自有率,還有超低公宅比例)
#蝸居解放 #公民也問政 #社會住宅